浅谈古代中医养生,养生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

《老子》曰:“清静为天下正”“恬淡为上”“不贵难得之货”“不见可欲”“我守其一,以处其和”等。《老子》还指出:…

《老子》曰:“清静为天下正”“恬淡为上”“不贵难得之货”“不见可欲”“我守其一,以处其和”等。《老子》还指出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,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保持身心和谐就要神静内守,心若虚谷,则能不为世事所累,不为物欲所动。庄子提倡在尘世中要保持内心平和、平静超脱的生活状态,尽量做到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。《庄子·达生》曰:“人之所取畏者,衽席之上,饮食之间;而不知为之戒者,过也。”《庄子·刻意》云:“形劳而不休则弊,精用而已则劳,劳则竭。”过度地沉迷于欲望之中,将导致自己无法自拔,最终身心俱疲、形神兼衰。

精、气、神的和谐平衡。道家还非常重视,通过保养人体的精、气、神来保持人体自身的和谐平衡。道家把“精、气、神”视为人的三宝,非常重视“精、气、神”的保养,即炼气、保精、存神。《老子》云:“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”此处的“事天”即指保守精气、养护身心。

《老子》曰:“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。”意思是保守精神处于专一的状态,不使精神离散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云: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;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”说明聚气对维持人体生理状态有重要意义。道家的人体自身平衡观主要强调通过加强内心的修炼和精、气、神的保养来达到身心健康,其实质是“形神统一”。“形神统一”是平乐正骨“整体恒动观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只有身心平衡、形神和谐,才能保证机体健康。因此,在养骨与治伤过程中,平乐正骨特别注重形神共养、身心并重、形神统一平衡。

人与自然平衡观老子提出天道和人道两大法则,认为人道应当效法天道,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人道应同天道一样,顺乎万物之自然,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他还强调人的生理活动应顺乎自然界,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保持协调一致。老子主张万物要顺乎自然,无为而治则无为而无所不为,从而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通过“知常”“无欲”“知足”“知止”等形式,来维系人与自然的整体平衡关系。

人类应以遵循天道规律而保全自然之性,即拥有清静无为、抱朴守真、崇俭抑侈、柔弱不争、全生葆真的德性;通过合于自然之性而与自然和谐相处。庄子的“齐物观”所蕴含的平等内涵和理想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体现。他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该保持一种“平等共生”的和谐关系。

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,“三高”等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高发病,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,中医养生已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。

总之,古代中医养生是一门大学问,我们需要从古代中医医籍中汲取营养,然后再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,制定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现代中医养生。

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是以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,气从以顺,各从其欲,皆得所愿。故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朴。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,不惧于物,故合于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

养生的基本原则,对外环境要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,对人体本身要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”。虚邪贼风是外界的致病因素,因时因地而异;情致失调、劳倦过度是内伤致病的因素,因人而异。因此对外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,对内要注意调摄精神,这样才能保持真气充盛,使疾病无从发生。

注恬淡:指人的性格恬静;恬静淡泊。

中医认为就是看一个人的精、气、神。精充、气足、神全是健康长寿的根本。所以养生就是养精、气、神。养精:中医认为、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、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、是人体生命的本源、是生命存在与否的关键所在;后天之精为水谷所化、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积极的意义。如果精受到损害、则会导致身体疲惫、气血虚弱、外邪入侵、损害人体健康。所以、养生不可忽略养精。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